相關鏈接: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
剛剛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我區申報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鴻杰(楹聯習俗)、紀力欽(魚飯制作技藝(達濠))、 林木隆(魚丸制作技藝) 通過評定,榮獲“省級非遺傳承人”稱號,向傳承人致敬!
接下來,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三位非遺傳承人
黃鴻杰——楹聯習俗
濠江楹聯是中華楹聯文化的傳承體,早在明清時期已在濠江盛行。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青云巖,至今保存有明清時期文人墨客的楹聯及摩崖石刻共100多題,在達濠古鎮內的宮廟祠宇和民居仍有古代楹聯的遺存。昔時的達濠古港是一處魚、鹽的集散地,商賈云集。民間婚喪喜慶、喬遷開店、友人題贈,無不以楹聯渲染氣氛,每逢節慶鄉社,征聯、猜謎,蔚然成俗。改革開放以來,濠江的楹聯、燈謎活動之風又起,民間創作熱情甚高,本地先后成立了“廊西詩社”“楹聯藝術活動中心”“楹聯學會”等機構,楹聯創作活動呈現規模化。每年組織開展的送春聯、新春征聯、書聯展覽、楹聯研討等活動達數十場之多,有效地推進濠江區楹聯習俗的形成。2007年,濠江區被省文聯評為“廣東省楹聯之鄉”。作為“楹聯習俗”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濠江區文化館于2014年11月被評為汕頭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2018年5月,濠江區的“楹聯習俗”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今,濠江區被省文化廳評為“2018-2020年度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楹聯)之鄉”,楹聯習俗活動仍保留著蓬勃發展的態勢。
黃鴻杰是濠江楹聯(燈謎)文化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現為區楹聯學會、燈謎學會會長。自1977年擔任赤隆居委副書記以來,帶領區楹聯、燈謎界人士,配合區宣傳文化等有關部門,圍繞宣傳各時期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基層文化活動。自2000年至今已連續20年發起、策劃、主持面向海內外的“濠江(赤隆)新春征聯活動”,參與出句和擔任評委,規模逐年擴大,應征者遍及國內各省市,也吸引了海外楹聯愛好者,征集的數量多達數千條,在國內外楹聯界有一定的影響力。
達濠魚飯是潮汕美食特產。其制作技藝在濠江區的歷史傳承由來已久。它的制作過程是將不同的海魚挑選分類,沖洗去雜質后,用鹽水腌制后,放入竹編的魚簍,撒上薄鹽,在鹽水鍋中用猛火和炆火蒸煮15分鐘左右,即可起鍋。再用10%的沸鹽水淋灑魚身,將魚簍放在架子上晾涼,鮮美的魚飯即告制成。古時,達濠先人以煮鹽捕魚為生。因山多田少缺糧,漁民出海捕撈,以魚當飯而食,“魚飯”由此得名。昔時,由于沒有保鮮技術,漁民出海捕撈,捕獲的海魚用鹽腌制,而制作成魚飯,是唯一保持新鮮海鮮的方法。使該技藝相沿習用,流傳至今。清光緒年間,達濠人紀昭忠傳承民間魚飯制作技藝,開辦“德裕隆”魚行經營,技藝家傳四代一百余年。從昔年的作坊魚行,發展至今的現代水產企業,而達濠魚飯制作技藝仍在第四代傳承人紀力欽的汕頭市德裕隆食品有限公司里傳承發展。2018年5月,魚飯制作技藝(達濠魚飯制作技藝)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紀力欽是達濠魚飯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堅持傳統技藝,開拓創新,運用現代技術改良傳統的魚飯制作工具,在保留魚飯的原生態生產技藝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并將魚飯生產發展為達濠傳統特色的食品,成為濠江區唯一的魚飯生產企業,產品銷往潮汕各地和國內多個大城市。紀力欽多次積極參加由汕頭市及濠江區舉辦的非遺日、美食文化節活動,宣傳、推介濠江傳統技藝。還通過學校的課堂,將傳統技藝傳授給家鄉的下一代人,體現了非遺傳承人應有的社會職責。2018年6月,紀力欽被認定為“達濠魚飯制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汕頭市德裕隆食品有限公司也于2018年12月被評為汕頭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企業先后獲得“廣東餐飲特色名店”稱號和“汕頭餐飲文明企業獎”。紀力欽本人也獲評“汕頭市餐飲企業卓越成就獎”。
蒂蒂香達濠魚丸制作技藝在傳承人林木隆家族傳承四代,逾一百年歷史。林木隆經營的“達濠蒂蒂香”魚丸店,被評為“中國粵菜名店”、“廣東老字號”。其制作的魚丸等系列產品,先后獲得“中華名小吃”、“廣東食品文化遺產”、“廣東嶺南特色食品”等榮譽。該魚丸店還被列為濠江區旅游品嘗魚丸的定餐店。由此,2016年他獲得第四屆廣東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稱號。2017年8月,林木隆注冊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汕頭市蒂蒂香食品有限公司,進一步推動濠江魚丸行業的發展。近年來,為宣傳和推介達濠魚丸制作技藝,多次參加在香港、海南等地舉行的美食節,以及汕頭市、濠江區舉辦的非遺文化展示和美食節活動,擴大了該技藝的知名度。同時,積極培育技藝傳承人,將技藝傳授給新一代。2018年6月,林木隆被認定為魚丸制作技藝(蒂蒂香魚丸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汕頭市蒂蒂香食品有限公司也于2018年12月被評為汕頭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