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拓印技藝是指用墨汁將硬物表面的文字圖符,復制到紙上的一門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技藝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拓印出來的拓片是記錄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載體,凡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建筑、民族民俗等等,都可從拓片中找到有益的鑒證材料。
風景秀美的濠江是文人雅士流連忘返之地,濠江因此留下眾多碑刻名聯、摩崖石刻。自明清以來,文人墨客和民間工匠常在石刻碑上拓印,使得石刻拓印技藝在濠江流傳有數百年之久。
濠江石刻拓印技藝是中華古老傳統技藝的傳承體,其技法特征可追溯到宋代時期的“北派碑學"。自清末民國以來,濠江的書法家和拓印匠師常在本地拓印石碑刻,供臨摹學習和收藏。當代石刻拓印技藝在濠江有三代傳承,拓印細節更為科學合理。
石刻拓印首先要清理碑面的污垢雜質,在等碑面晾干的時候,根據碑刻的大小選擇不同厚度的宣紙,碑面小的用薄宣紙,碑面大的用韌性較強的皮宣。待碑面風干,接著是貼紙,用白芨水噴濕宣紙后均勻鋪貼碑面,中藥白芨熬制的水有貼得緊、易揭取的特點。以鬃刷輕輕拍打,讓宣紙與碑刻凹印的字跡紋路貼合,待宣紙晾至七八成干可以上墨。以拓包蘸取墨汁,從碑刻的邊沿慢慢上墨。拍打宣紙和上墨時都講求力道均勻,以防宣紙裂開。戶外石刻拓印受環境和天氣影響,墨干速度不同。待整體上墨完畢,方可小心揭取宣紙,獲得與原拓物形狀和大小相同的拓片文本。
近幾年來,濠江石刻拓印匠師們先后對轄區內具有文史價值的摩崖石刻、碑碣進行拓印,整理出濠江區自宋代至民國年間的石刻拓片共六百多幀。濠江石刻拓印技藝己被列入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壁立千仞匠師添彩,風華正茂拓片卓越。有了拓印技術,石刻文化抵御了時間的侵蝕。經過后期修飾、裝裱等工藝程序,不走墨、不落色、黑白分明的精美拓片制品便呈現在世人面前,掛置廳堂或者收藏皆很方便,也為后人研究發揮了重要的史料價值與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