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近日,一場“互聯網+教育”同步課堂教學活動——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人工智能課程區級同步課堂公開課在馬滘實驗小學舉行。這是我區在去年開展了“互聯網+教育”同步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上開展拓展應用試點活動的舉措之一。
本次“互聯網+教育”同步課堂教學活動以馬滘實驗小學為主講課堂,該校教師王丹冰協同達濠民生學校、濠江華附、珠浦第一小學、錢塘小學、河東文華學校、崗背小學等6所學校開展分課堂同步教學活動,探索“互聯網+教育”新的教學、培養人才模式。
王丹冰以《會聽聲音的機器人》為內容,采用任務驅動法、杜威“做中學”、基于情境進行新知建構等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經驗。課上,通過學生與智能設備的對話互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進而引入學習主題。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通過遞進的任務進行驅動,認識“聲音傳感器”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在編寫程序中感受流程圖的邏輯意識和提高編程思維,在仿真測試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搭建和實地調試機器人中發現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
此次公開課突出各教學分課堂的同步互動和學習關聯效果,通過問題互動、課堂結果收集等來獲取分課堂學生的學習效果,讓跨越空間的7個課堂融合成1個課堂的師生共同學習、交流與分享。
整節課,老師們探索改變固有的教學思維,主動化身為教學資源的鏈接者和學習者,在基于“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了教學資源異地共享,創造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不同學校的教師在同一時間聽課、觀摩,為校際之間的教學教研架起了一座橋梁,實現了同構共進。大家一致認為同步課堂教學活動特別考驗主講老師對多課堂同步的掌握能力、對隔空課堂互動的協調能力,考驗次課堂輔助老師的協同能力。只有在不斷嘗試、總結、推廣的過程中,才能將遇到的難點轉化為亮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推進“三個課堂”的應用。
下來,區教育局、區教師發展中心將以先進理念為引領,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新興技術為支撐,繼續探索“互聯網+教育”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并逐漸由信息技術學科拓展應用到其他學科,讓更多的老師、學生參與進來,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共享、共建,探索“互聯網+教育”下“三個課堂”的實踐應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