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日下午,濠江區《地理標志產品 達濠魚丸》和《達濠魚丸加工技術規范》團體標準經過專家組審定,正式對外發布。這兩份團體標準的出臺,對有效規范達濠魚丸及其制作工藝,傳承保護地理標志產品具有重要意義。市質監局副局長吳輝光、區委常委方楷鴻出席標準發布會并作講話。
其中,《地理標志產品 達濠魚丸》是我市首次發布地理標志產品團體標準,該標準規定了“達濠魚丸”的產品保護范圍、術語和定義、要求、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衛生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等多項指標,并對“達濠魚丸”作了正式定義,即:在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內,以產地臨近海域捕撈的蛇鯔魚(俗稱“那哥魚”)為主要原料,添加保護區域范圍內的水、海鹽、淀粉、鴨蛋清等輔料,經摔拍或擂潰、成型(浸泡)、煮制、冷卻、速凍或不速凍等工藝制成的圓球形非即食水產品。
濠江區魚丸與餐飲協會會長李耀宏表示:下來“達濠魚丸”將作為一個產業鏈,對“達濠魚丸”地理標志進行保護,并對每一包每一顆達濠魚丸的包裝袋上都印上二維碼,讓消費者一掃描,就能確認真正的達濠魚丸。
達濠魚丸是《周禮》“八珍”之一的“搗珍”在濠江飲食文化的延續。達濠魚丸歷史悠久,民間相傳最早創制于南宋時期,至清康乾年間就已揚名海內外,是正宗潮菜不可或缺之佳品,被評選為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今年3月,達濠魚丸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成為汕頭現有五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唯一一個加工食品類的地理標志。
下來,濠江區工商質監部門將全力推動兩項團體標準落地實施,并聯合職能部門監督魚丸企業按標準加工生產,產品理化指標檢驗合格才能申請使用地理標志專用圖標。
濠江區工商質監局副局長周強說:“魚丸相關企業必須按照今天發布的兩個標準,統一一個規范模板來生產,經過檢驗合格,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達濠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