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濠江區共有6個項目成功入選!分別是“河浦旱龍舟舞”“濠江饗糖制作技藝”“達濠青糖素餅制作技藝”“沙浦酥糖制作技藝”“汕頭橄欖酒釀制技藝”“姜薯桃制作技藝”。
至此,濠江區列入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已達16項,其中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3項。
▌河浦旱龍舟舞
旱龍舟舞起源于水上龍舟,是在陸地上模仿水上龍舟競渡的一種行為藝術活動,屬群體性民間廣場舞。在古籍《太平廣記》和《明皇雜錄》中都有關“旱船”“旱龍船”的記載。
濠江區河浦街道的旱龍舟舞盛行于晚清年間,先由歲貢生陳錦江主持創建,至今有百余年,并在早年傳至潮陽、普寧及海陸豐一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度中斷。
河浦旱龍舟是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二艘組成,每艘全身長13米。男龍舟綠色,女龍舟紅色,隊員為古裝武生裝扮,服飾顏色與龍舟顏色一樣。每艘龍舟各30人。表演時在鑼鼓聲伴奏下,蜿蜒起伏,左右扭擺,時而在水面飄游嬉戲,時而如在波濤中追波逐浪。要求隊員步調一致,動作協調,鑼鼓聲聲、載歌載舞、氣勢恢宏,體現團隊合作精神。
1975年,旱龍舟舞在濠江區河南小學恢復。由河浦旱龍舟舞傳承人陳錫南、陳基勝等老師任教練,在學校四、五年級學生中選拔訓練隊員。40多年來,旱龍舟舞在該校師生的努力傳承下,河浦民間傳統舞蹈重煥異彩。
▌濠江饗糖制作技藝
饗糖是中華食糖制品之一,民間又稱響糖、糖塔、糖心等等,是潮汕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五·石蜜》篇中記載:“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后漢書》注所謂猊餹是也。”可見饗糖的制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
濠江饗糖以白砂糖為原料,制作所用的印模均由優質香樟木為材料雕刻,雕刻圖案分為2至10余瓣拼接、箍圈而成。其中有塔模、獅模、花模、桃模等吉祥模型。制作技藝由白砂糖挑選、浸泡印模、熬煮糖漿、糖漿灌注、開模取糖等工序組成。其中熬煮糖漿、糖漿灌注、開模取糖為該技藝的關鍵環節。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清道光年間,濠江人陳襫農創辦“陳創勝”商號以販糖為業,至咸豐四年得到饗糖制作技藝,并由他的子孫相襲至今已160多年。陳明來是“陳創勝”第七代傳人,從事該技藝二十年,一直堅守著祖傳技藝,維護了“陳創勝”食品老字號的信譽。其制作的饗糖工藝精細,晶瑩潔白,造型精美,在濠江及周邊聲名遠播。
▌達濠青糖素餅制作技藝
達濠“青糖餅”是由花生、芝麻、白糖、面粉及植物金不換、荖葉為原料,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餅食,其制作技藝在濠江流傳已久,并傳播至相鄰的區縣。
由濠江區茂發號餅食品店制作的青糖素餅,則以“素”為特色。其技藝由達濠人李振成于1919年首創,傳承三代人至今已達百年。
達濠“青糖素餅”制作技藝主要由選料、制餡、制作面料、錘制成餅、烘烤和包裝等7道工序構成。其產品因芳香濃郁、低糖低脂、耐于存放的特點,成為濠江區著名特產之一。
達濠人逢年過節祭祖拜神之風甚盛,供品的選擇頗有講究。而青糖素餅以“素”出名,無論貢佛、拜媽祖和中秋節“拜月娘”都特別合適。由于技藝傳承悠久、餅食香甜可口、產品聲名遠播,是濠江人饋贈親友的手信之一,成為聯結鄉誼、傳播鄉愁記憶的載體。該技藝具有鮮明的傳統性、歷史性和潮汕美食特點,對研究當地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及潮汕美食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李騰炎是達濠“青糖素餅”制作技藝第三代傳人,從藝20余年堅守傳統手工技藝,在傳承中對食材配方進行改良和技藝的創新,生產出低糖低脂、口感更佳的青糖素餅,贏得消費者好評。為保護和傳承技藝,近年來,他擴大生產場所,吸納青年人就業,開展技藝培訓傳授。同時,通過媒體宣傳推介和網絡銷售,提升青糖素餅的市場影響力和銷售,致力于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
▌沙浦酥糖制作技藝
酥糖是中華特色的傳統名點之一,有著悠久的生產歷史。汕頭市的沙浦酥糖以酥而不脆、甜而不膩,風味獨特聞名遐邇。其制作技藝由汕頭市濠江區珠浦村“黃源盛餅店”的黃氏先祖誠齋公,于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始創,傳承至今已八代230余年。
沙浦酥糖以優質花生和白砂糖為主要原料,用海沙炒制花生,去膜、胚芽。白糖、豬油、香蔥熬煮成糖漿后,與花生翻炒,搟平、壓實、切塊,放入陶缸內密封存放一周后方可食用。整套技藝用料考究,操作繁瑣、工藝細膩。沙浦酥糖成為當地人逢年過節,祭拜祖先的供品、饋贈海外親友手信的首選,也是潮汕人品味工夫茶時最佳的點心搭配。許多老人包括海外潮人至今仍保留著沙浦酥糖的舌尖記憶。
兩百多年來,“黃源盛餅店”的歷代傳人始終如一的堅守著祖傳技藝。其鮮明的地方性、獨特性和傳承的歷時性,對研究濠江的人文歷史、民俗文化,以及酥糖的營養價值均有重要的意義。
黃邦輝是沙浦酥糖制作技藝的第八代傳人,從事該技藝已三十多年,嚴守祖訓,堅持原生態制作技藝,維護了“黃源盛”名牌信譽。1992年,黃邦輝獲得“汕頭市先進個體勞動者”稱號;2009年,沙浦酥糖獲“廣東嶺南特色食品”證書。為保護和傳承祖傳技藝,近年來,他積極采用措施,培養新一代的技藝傳人,使古老的傳統技藝后繼有人。
▌汕頭橄欖酒釀制技藝
橄欖酒釀制技藝是潮汕民間泡制果酒的技藝之一。
潮汕地區位于北回歸線與溫帶的交界處,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特別適合亞熱帶果樹的生長。民間用鮮果釀造果酒的習俗自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襲。其中,橄欖酒是眾多果酒中最具潮汕酒文化特色的品種。它的釀制技藝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社會的研究價值。
橄欖是潮汕冬春季節收獲的果實,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橄欖性平味甘,有生津止渴、治喉痛、止瀉解毒等功效。宋代蘇東坡對橄欖的鐘愛,曾留下《詠橄欖》的七絕贊美詩。
潮汕民間浸泡橄欖酒有多種方法,或整顆浸泡,或剁成兩半,或用石臼砸破。盛入陶缸,加白糖,用米酒沒頂,密封四個月后飲用,具有抗氧化,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可謂潮汕人對酒文化的創造。
汕頭市濠江區瑞利釀酒廠的創辦者陳榮城,是清末普寧縣燎原光南村“瑞利”酒坊的第四代傳人。由他監制的橄欖酒,在綜合潮汕民間“浸泡加工成酒”基礎上,將橄欖切成細末,根據中醫藥的配方原則,加入余甘子和山楂鮮果,通過糖化發酵工藝,用該廠窖藏一年以上的米酒,在陶缸里浸泡120天后,經過濾、理化檢驗合格才裝瓶出品。從米酒的釀造到橄欖酒浸提;從采用的純天然的水,到古法制作的酒曲,體現了該技藝的傳統性和完整性。使釀造出來的橄欖酒,具有酒體晶瑩光亮、色如琥珀,味醇甘美的特點,特別適合現代人講求的健康、綠色的生活理念。2015年被評定為汕頭市第一批“放心酒”。
▌姜薯桃制作技藝
姜薯系薯蕷科、薯蕷屬纏繞藤本植物,盛產于廣東粵東潮陽、惠來、濠江等地。每年冬春收獲。煮出來的湯粘稠,入口滑,味甘香,潮人常用于煮成甜湯,或制作小吃美點。汕頭市濠江區金晶合酒樓制作的“姜薯桃”久負盛名,2003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
姜薯桃的制作經選用優質姜薯、洗凈去皮、蒸煮碾壓、揉制食材、包上餡料捏成粿桃、速凍保鮮6道工序。其中,揉搓姜薯茸泥、速凍的冷度和蒸煮的溫度是該技藝的關鍵。食用時裝盤再蒸15分鐘左右,再淋上糖漿即可。
濠江自古就有使用姜薯制作甜品的習俗,是冬春時節餐桌上的佳品。用姜薯蒸煮后制作成“桃子”形狀的點心,也由來已久。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達濠人梁幼晶,在達埠許氏生祠旁開設“晶合號”食肆。其制作的姜薯桃,清甜香爽、入口綿滑、風味獨特,備受達濠食客的喜愛。“姜薯桃”的制作技藝由梁氏家族五代相傳,至今已歷時130年,成為濠江區獨特的點心美食之一。濠江人辦喜宴、壽宴的最后一道甜食必用“姜薯桃”,以圖吉祥、美滿的好意頭。“姜薯桃”的制作技藝具有獨特的地方民俗特色,對研究濠江區的人文歷史、民間食俗和姜薯的營養成分都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