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合理引導汕頭市地下空間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支撐城市綠色、低碳和健康發展,加強中心城區地下空間規劃管理的科學決策,市自然資源局組織開展《汕頭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目前正在面向社會進行公示。
本次規劃范圍為汕頭市中心城區(即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和澄海區塔崗圍片區),總面積約為483.4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根據《規劃》,中心城區地下空間以安全韌性、集約復合、品質導向、科學有序為原則,整合地下交通、地下人防、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以及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強調地下空間的有效連通,以點帶面,實現地下空間的綜合化,打造立體化綜合利用的現代化濱海城區,實現“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的美好愿景。
《規劃》根據汕頭市中心城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條件及區域建筑物現狀將用地適宜分為五類建設區,以此為基礎、協調規劃區內各項城市功能安排,注重城市生態安全,將汕頭市中心城區城市地下空間平面分區劃分為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三類。
其中,適建區鼓勵地上地下空間協同發展。其中地塊下方的地下空間可建設地下停車設施、地下商業服務業設施、地下體育設施、地下文化設施、地下物流倉儲設施、平戰結合的人民防空設施、地下市政廠站等設施,以及集成停車、商業、文化、體育等多種功能形成地下綜合體;道路下方的地下空間可建設地下市政管線和管廊、地下軌道交通設施、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業服務業設施等設施。
《規劃》提到,根據汕頭市實際情況,從構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優化主干路交通組織、完善城市地下公共停車場和完善人行交通設施四個方面,通過地上、地下空間的協調,使中心城區真正做到三維發展。根據粵東城際鐵路建設方案,汕頭境內共設13座車站,其中中心城區設10座,中心城區地下站址包括汽車總站,汕頭一中、時代廣場、龍湖附中站四個站點。鼓勵交通站點與周邊地下公共、商業設施有序規范連通,并與防災減災設施有機結合,連通通道應符合消防、防災疏散要求。此外,《規劃》還提到規劃地下公共停車場41處,建議規劃13處地下人行交通設施。
《規劃》提到,提倡結合地下綜合體,構建高效集約、多元復合的城市地下空間,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其中:▼
● 規劃市級地下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4處,包括:商業中心區(粵東城際鐵路時代廣場站)、汕頭站客運樞紐、東海岸新城新溪片、汕頭南站客運樞紐;
● 規劃區級地下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3處包括:珠港新城(粵東城際鐵路龍湖附中站)、東海岸新城塔崗圍片、南濱片區;
● 規劃片區級地下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4處,包括:粵東城際鐵路汽車總站、粵東城際鐵路一中站、東海岸新城新津片、濠江中心區。
規劃在“9·11 街區”、人民廣場、時代廣場、汕頭火車站疏散廣場等城市核心區的城市廣場、綠地空間采用“交通站點—綠地—廣場—停車—商業—娛樂”的地下復合開發的模式。在保留現有城市廣場、綠地空間的游憩、展覽、公共活動、疏散等功能的基礎上,對其地下空間的進行功能上的復合開發,增加商業、停車、儲藏等功能。
地下空間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兑巹潯诽岬?,抗震防災按照基本烈度8度設防,建設工程應具體遵守《汕頭市地震小區劃》規定要求。金鳳路、泰山路、潮陽路、潮汕路、大學路、護堤路、龍江路、澄海路、天山北路、汕汾路、金砂路、金鴻公路、汕樟路、中山路、昆侖山路、南濱南路、廣達大道等城市主要干道作為城市抗震與消防疏散通道,并設置11處中心應急避難場所。
《規劃》提到,在人口密集區,地面綠地面積不足時,應考慮利用地下空間作為避難所。在作為震時避難所的城市綠地、廣場附近,應考慮建設相應的地下空間儲備應急救災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