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省鄉村振興局對全省駐鎮幫扶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匯編成《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典型案例(2022年)》,駐濱海街道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助力鄉村振興起好步》成功入選省典型案例。
駐濱海街道
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
駐濱海街道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由汕頭市委組織部、市發展和改革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審計局、市總工會、汕頭建工集團等六個單位派員組成,自2021年7月開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以來,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推動街道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做法如下。
▌明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工作隊在市委組織部等組團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堅持黨建引領,牢固樹立抓振興必須抓黨建,抓黨建就是抓振興的思路,通過制訂創建示范街道工作方案,推動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強化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用好黨建共建幫扶機制等四方面工作,推動街道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強化主責主業,協助街道抓好黨建。緊緊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題,主動扛起幫扶職責,以幫助街道創建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街道為主抓手,協助制定《濱海街道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街道創建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創建方案》),聚焦完善工作體系、提升黨建陣地、建強支部堡壘等7方面30條工作措施,推動轄內9個社區達到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社區的標準。同時,配套制定二個派駐第一書記的華里、里前社區幫扶工作方案,以點帶面,全領域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強化陣地建設,構筑黨群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全市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的契機,以適應新時代服務黨員群眾要求為導向,優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提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化、實體化水平,徹底解決黨群服務中心功能缺、面積小、服務弱等問題,增強黨建政務服務,凸顯技能培訓、便民服務、聯農助農等功能,打造黨群緊密聯系的陣地和凝聚黨員群眾的紅色家園。
強化干部培訓,積蓄振興人才力量。工作隊在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堅持問題、效果導向,瞄準基層干部能力短板,堅持“一年一主題”,制定培訓方案,精準開展基層干部培訓。堅持抓頭雁、帶班子,注重能力培訓、加強選拔使用、強化監督管理、增強整體功能,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基層干部隊伍,賦能鄉村振興。
強化共建聯建,凝聚幫扶強大合力。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用好用活黨建共建機制,推動更多資源投入鄉村振興工作。在各幫扶單位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工作隊以黨建共建、協力幫扶為切入點,協調各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召開幫扶工作協調會,研究制定《駐濱海街道幫扶工作隊2022年度幫扶計劃》,明確了涉及黨建工作、發展規劃等12項幫扶計劃。同時,推動幫扶單位與社區黨支部開展黨建共建活動全覆蓋。
▌取得的發展成效
一年來,示范街道創建方案的制定實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重建新建,基層培訓活動的持續開展,黨建共建凝聚形成的強大合力,工作隊助推濱海鄉村振興起好步、開好局,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成效顯現。今年,濱海街道《“星級家庭”評選點亮鄉風文明之“星”》獲評2022年度汕頭市基層黨建特色品牌。
鄉村振興組織保證更加堅強有力。街道認真落實《創建方案》各項要求,嚴格實施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清單。街道黨工委定期聽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執行街道領導干部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按照9個社區包村組安排,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帶領包村組成員包村聯戶,實現聯系服務群眾精準化、精細化。社區黨組織領導地位進一步強化,社區黨組織書記堅持“三個一肩挑”,街道上下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基層組織陣地服務功能得到提升。幫助街道實施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計劃,采取“一村一策”,分2年推動5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重建新建、4個優化提升,重建新建投入資金超過1500萬元。創新開展“黨費、財政資金補貼+國企捐建”模式,幫助經濟薄弱村里前社區籌措200多萬元建設資金,由幫扶單位市建工集團設計全新建筑方案,捐建項目主體結構,打造示范樣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全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為契機,助力東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全市標桿;推動華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完成升級改造;協助華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拓展服務功能,建設五星級退役軍人事務站等。
基層干部素質能力持續提升。按照“一年一主題”的做法,結合基層實際,采取多種形式精準開展基層干部培訓。2021年,幫助濱海街道以“學黨史 提素質 促振興”為主題,在市委黨校舉辦2期專題培訓班,每期為期3天,全員輪訓街道和社區干部共149人,提高基層干部的素質能力。2022年,以“干部政治能力和業務能力雙提升”為主題,定期舉辦“濱海講堂”,組建青年干部學習小組,組織到市委黨校現場教學點開展現場教學,赴兄弟區縣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等形式,豐富培訓載體,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上述有關培訓工作做法,先后被省市媒體刊物關注報道。
基層群眾得到最大實惠。推動幫扶單位及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鄉村振興,市委組織部幫助社區籌資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增設照明路燈方便群眾出行;市發改局幫助街道編制高鐵南站經濟圈配套發展規劃,建設社區公廁,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市應急局幫助社區配置應急物資和裝備,建設防災減災主題公園;市審計局指導街道做好扶貧資產管理,幫助經濟薄弱社區配套辦公設備;市總工會幫助社區建設戶外電子宣傳屏,開展鄉村振興系列宣傳活動;市建工集團捐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幫助修繕老人活動中心等。截至2022年底,各組團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07萬元,讓群眾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發展紅利。
▌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是保障。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新時代黨領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工作隊突出黨建引領,推動濱海街道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為工作隊如何履行好“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堅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職責任務,以及“建立駐鎮幫扶黨建共建工作機制”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整域推動,重點實施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工作隊主動扛起主責主業,以黨建工作為主抓手,圍繞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題,協助濱海街道制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街道創建30條工作措施,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街道創建”活動,以完善工作體系、提升黨建陣地、建強支部堡壘、頭雁提質領航、黨員先鋒模范、發揮人才支撐、落實重大任務等七方面黨建任務為新“引擎”,全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工作隊在具體實施幫扶過程中,堅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明確幫扶工作重點,在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和黨建共建等方面精準發力,確保創建工作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形成合力,用好用活黨建共建幫扶機制。我省創新性部署開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采取了組團結對幫扶模式。工作隊充分發揮工作隊黨支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在成員單位之間建立幫扶工作協調機制,圍繞街道黨建工作、發展規劃、產業推進、民生項目等方面,擬定幫扶工作計劃,充分發揮成員單位的資源優勢,團結協作,互通有無,形成合力,達到組團幫扶“6大于6”的效果。與此同進,以黨建共建、協力幫扶為切入點,推動6個單位14個機關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活動,通過“送政策、送規劃、送溫暖、送知識”等形式,開展20多場次主題黨日活動,力所能及地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辦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