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助力東湖社區“百千萬工程”不斷走深走實,9月12日下午,由東湖社區居委會主辦、“蜻蜓計劃空間設計事務所”和“文化落腳青年組”組織的“米倉會議”(第一期)順利召開。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蕓,廣澳街道黨工委主要負責同志出席活動。
當天,來自各地的潮汕青年文化主理人、文化大咖、鄉村規劃師和文化工作者等30余人云集東湖米倉,大家以“海邊的事業”為主題,圍繞如何優化東湖社區業態營造,共同研討東湖文旅產業發展和青年創業活動。
宜居與創新的平衡點: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鄉村?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鄉村?”
活動開場,會議主持人、蜻蜓計劃空間設計事務所(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景傳直接拋出了問題。
▌林榮任
東湖這些年的蛻變來之不易,東湖社區黨委書記林榮任最了解個中艱辛。
林榮任表示,東湖的發展離不開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他希望大家常常來東湖,共同建設東湖。
▌徐野東
身為一名建筑設計師,徐野東連續四年主持東湖社區鄉村微改造。鄉親們總親切地叫他“東湖設計師”。富有內涵的鄉村微改造難度極大,可他卻常常面帶微笑、輕描淡寫地描述著自己與這個美麗鄉村初邂逅、同進步、共煥新的故事。
“東湖村民們早已把我當成了東湖人,我也將東湖當成自己的另一個家”。如今,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這場“大工程”,讓東湖變得更美、更鮮活。
▌林蔣新
“我來到這個村,是因為感覺這個地方的人與人之間很干凈。”
林蔣新是“文化落腳”系列在地文化創生計劃發起人。在臺上,他笑稱自己是一個即將被“哄”來東湖的外鄉人,他將駐地米倉,在東湖開展一場“海邊的試驗”——體驗式扎根生活。于他而言,選擇東湖,既不在于美景,也不在于美食,那種人與人之間相互鏈接的自然感才是關鍵。
▌許月麗
許月麗是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系講師,她從鄉村社區營造的角度,以云南沙溪和秦皇島阿那亞為例,揭示不同文旅社區的發展模式和可能面臨的困境,為東湖文旅發展的提供專業引導。
會議上,民宿主理人、文旅負責人還探討了在東湖開展海島民宿、鄉村文旅的可行性和參考標本。
藝術與人文的交匯線: 村民與他人如何美美與共?
▌沈曉鳴
“有了人文數據,這里的文化氛圍才會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沈曉鳴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 SSC)專家組成員,同時也是一名資深的圖書館人,他格外關注東湖社區人文基礎數據的發掘和梳理,表示引入人類學領域的調查研究能夠為東湖社區的文藝萌芽提供土壤,進而打造出獨屬于東湖的文學、美學乃至影視品牌。
▌林肯
潮韻美學家林肯同樣重視在東湖社區發展過程中“人的作用”。
他以三個問題開頭——“如何留住人才?”“有什么好發揮的?”“有什么好資源?”,進而設想了充分利用各行各業資源的可能性,如創作以東湖為故事背景的文藝作品;運用空間設計放大潮汕元素賦能商業發展;充分利用周邊院校師生資源,舉辦文化活動等。
▌陳伯麒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策展人陳伯麒十分感慨與東湖社區的“隔空相遇”。
“那一天特區日報頭版把‘觀潮’影展和東湖放在一起,報道了他們的工作和東湖這些年的巨大改變”。
他提出了在東湖開辦“潮汕電影資料館”的設想——留存過去十年90余部潮汕電影的資料藏館,還能成為讓人們感受潮汕電影浪潮和潮汕文化的交流窗口。
海內與海外的新可能: 海內與海外如何創造新的鏈接?
在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背景下,東湖不僅要記錄住、展示好過去的僑,更要吸引來、服務好當下的僑。
▌吳景傳
吳景傳表示,“海外人士或許能夠納入‘僑’的延伸概念中,使海內外創造新的可能性。”
隨著“百千萬工程”和各項重點項目的推進建設,東湖正在創造出更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空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展惠僑引才工作,如打造青年共創空間、配置惠僑房引才房等,積極吸收海外留學生、海外專家等人才主體落戶東湖,奮力創造新型海內外互動關系。
▌趙亦周
旅居北歐十余年的趙亦周,是芬蘭阿爾托大學建筑學博士,空間家具設計與建筑設計雙碩士。
他認為在東湖的社區氛圍營造上,可以將北歐簡風作為穿插社區設計的輔線,以“輕”的概念改造宜居東湖。
從探尋美學創造可能性到關懷生態人文共生、從做好“僑的文章”到打響新型鄉村設計“先聲炮”、從大場域的社區適居改造到小空間的設計應用……東湖社區的未來正浮現出愈發豐富的可能性,金色東湖的圖景也變得愈加清晰、振奮人心。
下來,東湖社區將繼續秉持“承古韻、留僑憶、展新顏”工作思路,圍繞“一心一環兩軸”規劃,充分整合資源,加強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全力營造獨具“潮”風“僑”韻的鄉村形象。
在此,也向社會各界發出誠摯邀請,若您對東湖鄉村建設有想法、有資源,歡迎相聚米倉,相聚東湖,共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