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文 號: | ||
發布機構: | 濠江區地方志辦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4-11-22 |
主題分類: | 主題詞: |
【地理位置】濠江區位于汕頭東南部,為汕頭海灣南岸中心城區,三面環海。因蜿蜒貫穿全境的濠江而得名,其北岸為達濠島,南岸為河浦片區。區域東南瀕臨南海,西與潮陽區接壤,北隔汕頭內海灣與金平區、龍湖區相望。境域土地面積171.26平方千米,大陸岸線31.04千米,達濠島岸線68.62千米,海域面積約707平方千米,海島47個(無居民海島46個)。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6′—116°48′,北緯23°12′—23°20′。區人民政府駐達濠街道府前路,距汕頭市人民政府駐地12.8千米,距廣東省省會廣州市450千米。
【地質】濠江區域地處廣東省東部沿海。在大地構造上,位于東亞新華夏系第二復式隆起帶的東南側與南嶺東西向構造帶南部東段之交接地段。
地層 汕頭市的地層主要有三疊統上段、下侏羅統、上侏羅統及第四系地層。濠江區域屬第四系地層,沉積物類型繁多,在沉積物中蘊藏有鋯英石、砂鈦、砂金、泥炭土、陶瓷土及天然氣等礦產。
巖漿巖 濠江區域出露的巖漿巖基本上是侵入巖,屬燕山晚期巖漿侵入巖。這時期各次花崗侵入巖,侵入上侏羅統火山巖系,該期有5次巖漿侵入活動。河浦屬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巖,主要巖性為中粒花崗巖、石英正長巖,巖體侵入于燕山晚期一、二次侵入巖,呈中小型的巖株狀產出,受北東向構造線控制,組成丘陵和低山。達濠屬燕山晚期第五次(最后一次)侵入巖,主要是細粒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斑巖等酸性侵入巖,均呈小巖株、巖墻等零星分布。巖體呈北北東向排列,形成達濠巖體。大瞭望山的石英斑巖呈巖墻狀產出,礐石山、香爐山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巖性比較堅硬,構成島丘,如達濠島、鹿嶼等。
斷裂構造 濠江區域新華夏系構造較發育,東西向構造時隱時現,斷續展露。達濠斷裂為榕江斷裂的東段,西起興寧羅崗,經豐順、揭陽進入潮陽西坪一帶,向東經河浦、達濠港進入南海,總長達150千米以上,斷裂走向北西320°左右,傾向北東,傾角70°~80°,系逆時針扭動的張性斷裂。為第四系的練江平原沉積層蓋至達濠港、龜頭海兩個海灣近東西方向延伸至達濠北側與達濠東西向斷裂相連在一起,形成礐石山—大瞭望山低丘陵。
【地形地貌】濠江區域地處廣東省東部沿海。濠地貌特征是出露巖層以燕山期花崗巖分布最廣,次為第四系沉積層,部分為中生界的砂頁巖層。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呈條帶狀分布,以低丘陵為主,形成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東南海積平原及港灣和島嶼分布。
丘陵 按其構造形態分為低山丘陵和丘陵。屬蓮花山脈鐵山支脈,即俗稱小北山。小北山起于普寧境內的鐵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到潮陽棉城后,受河浦海拔278.4米的掠鳥尾山斷裂切割,分為兩支,一支向南延伸到海門山,一支向東經濠江海峽,形成礐石山—大瞭望山。除掠鳥尾山屬于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外,余均為低丘臺崗,較知名海拔100米以上的在達濠區域有香爐山(海拔196米)、大瞭望山(海拔181米)、象山、獅山、升旗山、酒甕山、廣澳大山;在河浦區域有疊石山(海拔155米)、滴丟山(海拔180米)、斧頭山、崎崗山、狗眠山、寶峰山、洪厝山、龍蝦山、尖山等。海拔100米以下的臺崗不勝枚舉。
平原 在海拔10米以下,主要由海沙堆積而成,沙層略向海岸傾斜,土質為松散的流動或半流動砂土,稱之海積平原。在達濠區域有達濠—廣澳的海積和風積的沙丘平原;在河浦區域有面東向海,呈北東─南西走向的龍虎灘一帶海積沙壩。此外,濠江兩岸沉積區建成田,開墾為養蝦基地等。
島嶼 是陸地的丘陵、山地的余脈延伸入海中。達濠島,為汕頭市第二大島,隔濠江與陸地相連,島嶼北部為汕頭港,南部為廣澳灣,東臨南海,整島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87.83平方千米。達濠島地貌以低丘臺地為主,低平的海積平原則沿濠江分布。低丘基本由花崗巖構成,如石山、青云巖、廣澳大山等;部分花崗巖山體延伸入海,形成多處岬角和島礁。由于岬角與海灣相間分布,全島島線曲折,近68.62千米,其中北部多巖岸,東、南部則多沙岸。還有無人定居小島嶼46個,主要有:龜山島,在濠江南段江面,海拔36米,面積0.031平方千米;濠江東嶼,在濠江東側,海拔25.2米,面積0.017平方千米;濠江西嶼,在濠江西側,海拔27.3米,面積0.026平方千米;進士頭,在廣澳村西南面與河渡村東北面之間,海拔29.2米,面積0.00004平方千米;草嶼,又名青島,在廣澳村東北面,海拔22米,面積0.017平方千米;德洲島,又名鹿嶼,在汕頭市東南8千米處,海拔59米,面積0.127平方千米,清光緒六年始建發光塔,后改設為白、紅色長明航標燈,扼汕頭港咽喉。此外,還有雞心嶼、車棕嶼、濠江尖石嶼、娘嶼、赤礁嶼、鐵砧嶼、濠江內烏礁、外烏礁、蕉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