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埠全景圖(2017年陳基躍攝)
達埠村位于濠江北岸,達濠街道西北面,包括濠濱、達濠、達埠三個社區。南宋末年,已有人在此定居。元初年間,又有歐、胡、佘、葉、翁等姓人家先后到此落戶,聚落逐漸延伸至濠江濱,稱“踏頭埔”,清初始稱“達濠”,后改為“達埠”。該村姓氏眾多,人口較多的有吳、李、鄭、張、朱、紀、翁、邱、楊、陳、余等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35706人。
傳統經營有農業生產、漁業生產、商貿、餐飲、手工加工等。海洋捕撈及海鮮制品久負盛名。傳統特色食品有達濠魚丸、魚糜制品、糖蔥薄餅、米潤、雙拼朥餅、節慶粿品等?!熬A”和“蒂蒂香”的達濠魚丸制作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8年3月,“達濠魚丸”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為濠江區首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目前汕頭市五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唯一一個加工食品類產品。蘇州街的元裕糖蔥餅食被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節目采用報道。特色工藝品有紙盒、塑料制品等。
現存傳統潮汕民居50余座。其中,八房巷“大夫第”、立志堂被列入區級文物名錄,該村現存宗祠14座,其中吳氏4座,即八房巷16號吳氏家廟(孝思堂)、安平巷尾上埠頂的吳氏家廟(永思堂)、紅字祠巷吳氏家廟(紅字祠)、石門斗巷吳氏家廟(烏字祠)。吳氏家廟(紅字祠)和吳氏家廟(烏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坐東北向西南,為吳氏二兄弟分別建造,因祠堂建造精雕細琢、工藝超群而享譽一方,列入市級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吳氏家廟(紅字祠)為一落二廳一天井一拜亭祠堂建筑,左右配有花巷從厝,正面中央為一凹斗門樓,門樓三門設制,中門前置一對精美石鼓,門首橫額面刻“吳氏家廟”匾額,左右有“敦本”“繼緒”,背鐫“紫誥垂芳”,建筑面積約740平方米。吳氏家廟(烏字祠)格局同吳氏家廟(紅字祠)相同,木雕、石雕等細節方面則各有千秋,建筑面積約810平方米。
達埠村古跡眾多。達濠古城,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后兩次修復,是目前已知的國內最小的古城,城周長473米,有東(達善)西(西濠)二個城門,城門結構為并列拱圈石砌筑,城四角各有角樓(今已毀),城墻上步道貫通,連成一體,城墻高5米,城墻總立面面積為946平方米,主要以貝灰砂筑成,城墻底部外圍以花崗巖石條砌筑1米多高,城墻頂部走道寬1.33米,走道平面至垛口頂部高為1米,垛口高0.90米,寬0.7米,垛口墻厚0.5米。清代,城中有“水師左營守備府”“招寧司巡檢署”及“招收鹽場”等衙門。1988年11月“古達濠城”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5月“達濠古城墻”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蘇州街、東門樓、濠濱天后古廟、廠前街關圣古廟、真君古廟、達濠三山國王廟、東門樓、三界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