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崗村村貌(李穎攝于2013年)
鳳崗村位于濠江區馬滘街道東南部,濠江南段西岸。元延祐六年(1319年),有鄭姓人家到此捕撈定居,逐漸繁衍成鄉。因該村背臨濠江,有一山崗狀似雞,為聚落屏障,遂以‘雞崗’為村名,后美稱為“鳳崗村”。村域面積約4平方公里,海岸線約7公里。2015年末,戶籍人口7229人。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鄭姓,由潮陽平湖系鳳崗鄭氏和潮陽神山系鳳崗鄭氏組成。2013年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014年被評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古村落”;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鳳崗珍珠娘廟,俗稱“媽宮”,供奉“珍珠娘娘”,村民也稱“鳳崗媽”。每年正月十七日的“鳳崗媽”廟會遠近聞名。不僅鳳崗村村民都會帶上供品前來祭拜,許多海內外鄉親乃至外鄉人更是慕名前來朝拜,人山人海,場面壯觀。這項民俗活動有許多獨特的儀軌和程式,如“靈禽督席”(也稱“活桌席”),將兩對活雞活鴨放上供桌,為“鳳崗媽”擔當“衛生檢驗員”,啄翻不干凈的供品,待朝拜活動結束后,理事會將不被翻倒的供品按戶分配,供村民吃用以祈平安;再如“爭插頭炷香”,正月十七日凌晨吉時,理事會把“鳳崗媽”的香爐請出廟,香客們爭插頭炷香,以求新年的好運氣;還有“迎媽爐”“賽酥糖塔”“祈福擠石門”“紅桃粿求丁”和“連天炮”等精彩環節也頗具特色。目前,這項民俗活動已被列入“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村民鄭會真、鄭康桂是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鳳崗村傳統民居為“駟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潮汕民居,現存300余座,整體保存較完好。有4大祠堂。
鳳崗素有賽龍舟的傳統。因賽程長達約20公里、賽場設在水文環境較為復雜的內海灣、比賽中滲透漁民日常駕船技術而聞名潮汕。近年來,鳳崗龍舟隊曾多次代表濠江區參加汕頭市海灣龍舟賽,并取得較好成績。
村落周邊多古榕,有蟹須榕、松石榕、南松軒榕、鳳眼井榕、鳳冠榕等。松石榕,整棵樹主根立于一錐形大石上方的石眼處,樹根交織纏繞,將石頭緊緊抱住,松與石渾然一體,松以石稱,屋以石名。
鳳崗“奇石”眾多,如“媽印石”“龜、蟹石”“蛇頭石”等。“龜、蟹石”在媽宮左側,巨石一形似龜首、一狀如蟹身,人稱龜石、蟹石。龜石、蟹石相夾,自成一石門,石門窄處約80公分,寬處約120公分,是先時前來朝拜的香客之必經之路。據傳,昔時媽祖圣游全鄉,媽祖轎座寬足有4尺(133公分)有余,卻能輕松穿過,人們因而認為是媽祖顯圣,使石門變寬。又因龜蟹被譽為健康長壽的象征,擠石門就有了添福壽的喻意,外來的香客也希望通過擠石門以祈求吉祥福氣,故有正月十七擠門祈福之俗。
鳳崗濕地基本保持農耕水養的產業結構,土地原始狀態良好,生態環境得到妥善保護,面積約1300多畝。港汊迂回曲折,放養魚蝦蟹,蘆葦、紅樹林成片,吸引各種鳥類在覓食、棲息、繁衍。
鳳崗村盛產薄殼(尋氏肌蛤、海瓜子),養殖歷史至今約有600年的歷史。因養殖坪位于濠江內海灣,海水、五南水交匯,水文環境適合薄殼養殖,所產薄殼肥嫩鮮美。村民食用薄殼的主要烹調方式是炒和腌,小小的薄殼便可衍生出“薄殼宴”。民國時期,養殖規模達到歷史高峰,鄉里不少富紳在汕頭埠、潮陽縣城開設水產品商行,并遠銷港穗等地。現養殖面積千余畝。另,水產養殖盛產鯉魚、草魚、鯪魚等,因鳳崗池魚肉質鮮嫩,備受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