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頭村村貌(吳偉雄攝于2016年)
澳頭村,位于達濠島東北部,雄雞山、升旗山和筆架山三山環抱,北臨汕頭內海灣,東北與媽嶼島斜對。元代時有人家在村東南臨海處的雄雞山麓搭寮居住,時稱清崗鄉。明洪武年間,因遭海寇劫掠,村民內遷至現址定居,后逐漸形成聚落。因地處港灣之首,是停舶之地,故更名“澳頭”。2015年末,戶籍人口3068人,實際在村人口1500人。近年來,澳頭村獲得“廣東省級生態示范村”“‘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等稱號。
澳頭村是濠江區重點僑鄉之一,有“海員之鄉”之稱。19世紀初,便有村民作為遠洋海員到東南亞一帶謀生。新中國成立前,由于生活所迫,村中大量年輕人以海員身份到香港謀生后定居。現祖籍該村的港澳臺同胞逾5000人;華人華僑逾200人,主要分布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1981年,該村旅港同胞成立“旅港澳頭同鄉會”,以“愛國、愛港、愛鄉”為宗旨,支持家鄉教育、福利事業,發揮聯誼家鄉的橋梁作用,在香港潮屬社團中有一定聲譽。
漫步在澳頭,百余座依山而建的潮汕老厝在靜靜訴說著歷史。保留著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吳氏家廟、朱氏家廟、許氏祖祠、陳氏家廟和高氏祖祠鎏金漆彩。朱氏家塾、河源書屋,昭示著自古以來澳頭村崇文重教的風氣。行走在寧靜的村中,虬枝盤錯的古榕下,三三兩兩的村民在乘涼閑聊,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許氏祖祠(陳智生攝于2015年)
澳頭古民居(張烈華攝于2012年)
澳頭露德天主堂,是濠江區唯一的天主教堂。村內還有三山國王廟、天后娘娘廟、珍珠娘娘廟等多座古廟。
澳頭村因其扼汕頭港灣,海防前沿,至今存留著歷代軍事設施的遺跡。升旗山,位于村東面,海拔121米。清代,在山上設立“煙墩”點,稱“煙墩城”。汕頭開埠后煙墩城上立起旗桿,以對外來船只引航,船只入汕頭港之前,須先升旗為號,方能入港,故稱“升旗山”。現仍有部分旗桿。升旗桿東側巖石上,刻有明洪武九年(1376)的“震武寨”摩崖石刻等遺跡。
德洲島,位于澳頭村東北臨海0.6海里處,與雄雞山隔水對望,系船舶進出汕頭港口的咽喉之地,島上樹木茂密,有多幅石刻。島上的德洲島燈塔(鹿嶼島燈塔),塔身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英國人建造,是廣東沿海最早建設及保留最完整的燈塔之一,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建設新燈塔,塔高22.8米,燈射程18海里,設置差分臺(全球定位系統DGPS),由汕頭港務局管理。
德洲島(吳崇斌攝于2016年)
德洲島燈塔碑刻(吳崇斌攝于2016年)
德洲島燈塔(吳崇斌攝于2016年)
位于筆架山下的蘇埃灣紅樹林濕地,面積9.1公頃,是廣東沿海濕地面積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天然次生桐花樹林,有桐花、秋茄、海漆、假茉莉、木欖、黃槿、老鼠勒等9個紅樹林品種。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華南地區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和鳥類棲息繁衍區域之一,每年經過及棲息的鳥類有小杓、綠翅鴨、黃嘴白鷺、紅隼、黑尾鷗等水禽類約10目23科71種,旺季時約10萬只。2004年,濕地被聯合國環境署批準為“國際示范區”,是國內首個GEF(全球環境基金)南中國海項目國際濕地示范區。
亦古亦今的澳頭村,以臨海靠山的地域優勢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繼續為后人展示著山海相融、開拓進取的文化印記。
蘇埃灣紅樹林濕地一角(鄭國裕攝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