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薯桃,是用姜薯為原材料制作的美食。其口感甘甜,形態(tài)美若壽桃。“浪漫春花紅在先,蟠桃宴請上庭仙”,詩里說的就是姜薯桃。它是濠江、潮陽地區(qū)酒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象征甜蜜、美滿、吉祥和幸福。
清雍正年間《惠來縣志》記載“為芋、為姜蕷、為蘇木、為甜蕷、為葛蕷”,其中的“姜蕷”是指姜薯。清嘉慶年間《潮陽縣志》記載“藷即薯也,一名山藥,今惟醫(yī)家用者為淮山,其種不一,有姜薯、白薯、黃薯、蘇木薯,皆潮中所產,而山鄉(xiāng)尤多”。
姜薯為纏繞藤本植物,葉為心形互生,取莖塊食用或藥用,莖塊一般長10到20厘米,粗5厘米左右,皮薄肉白,粉多且富含粘液,故有人稱姜薯為小淮山。其有溫肺、益乳、益肝、健脾、和胃、補腎、潤腸、養(yǎng)顏護膚、通血等藥用功效。姜薯適合于松軟肥沃、排灌方便、陽光充足的園地耕種,一般不宜連作,需水旱輪作,冬末春初為收獲季節(jié)。由于姜薯生長環(huán)境特殊,故產量稀少。因此,以姜薯入膳,在舊時可謂珍饈。
姜薯(濠江區(qū)文化館供圖)
姜薯種植地(潮陽區(qū)地方志辦公室供圖)
姜薯最簡單的烹飪方法是直接用來煮湯,姜薯含有淀粉,煮出來的湯粘稠濃郁,入口滑,味甘香,姜薯咬起來則是松軟中透著嚼勁,口感甚佳,老少咸宜。用姜薯做成壽桃形狀的甜點,俗稱姜薯桃,方法稍顯復雜。先要備餡,有豆沙餡、芝麻餡、花生餡、雜糧混合餡等等,可根據口味,加糖或加鹽,蒸、炒、磨等工藝進行調制。餡備好后,搓成兩公分左右的小圓球待用。然后將鮮姜薯去皮洗凈,放入蒸籠清蒸二十五分鐘左右。將蒸熟的姜薯趁熱碾壓成泥,按配比加入白糖、雞蛋清,混合均勻后反復揉搓,直到搓成有韌勁的面團物。以搓好的姜薯團包餡,用模具壓成桃形,在桃尖處噴上些許食用紅色素。一個個凝如脂、紅似桃的姜薯桃胚型便制作成功。此外還可用綠色面團做成桃葉點綴左右,在一起入籠蒸熟。裝盤時用生粉、白糖、清水勾芡成漿,澆淋在蒸熟了的姜薯桃上。一盤晶瑩剔透,清甜香滑,色彩美觀的姜薯桃便呈現在面前。
姜薯桃(晶合酒樓供圖)
(供稿:濠江區(qū)地方志辦公室、濠江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