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埠村村貌(陳基躍攝于2017年)
達埠村,位于達濠島中部,包括濠濱、達濠、達埠3個社區,為濠江區政府所在地。晉隆安元年(397),疍家人始渡至韃濠(今達濠),宋末漸有人跡,稱“踏頭埔”,清初始稱“達濠”,后改為“達埠”。2015年末,戶籍人口35706人,實際在村人口27469人。該村多姓雜居,人口較多的有吳、李、鄭、張等姓。達埠村達埠社區,近年來先后獲得“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等稱號;濠濱社區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
達埠村民靠海吃海。康煕《潮陽縣志》稱踏頭為“千金之港”,貨船漁船聚集之處,多于此開埠設市。達埠村的海鮮制品也久負盛名。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達濠魚丸”最為知名,達濠魚丸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以雪白渾圓、富有彈性、口感酥脆、味道鮮美,深受食客喜愛,暢銷海內外。每年元旦前后的“達濠魚丸美食節”是濠江文化旅游的一張特色名片。傳統特色美食還有各類魚糜制品、達濠魚飯、達濠米潤、糖蔥薄餅、雙拼朥餅、節慶粿品、飯仔糕、姜薯桃等。其中,蘇州街的元裕糖蔥餅食被中央電視臺專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報道。
達濠魚丸的制作(翁志雄攝于2012年)
糖蔥薄餅的制作(翁志雄攝于2012年)
達濠魚飯(汕頭市德裕隆食品有限公司供圖)
達埠村古跡眾多。
特色民居有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八房巷大夫第,其內部清代木雕梁廡、鵲替等雕刻藝術精細;潮汕“雙背劍”式民居“立志堂”等。
建有宗祠14座,其中紅字祠巷吳氏家廟(紅字祠)和石門斗巷吳氏家廟(烏字祠)建造精雕細琢、工藝超群,是典型且優秀的清代中期潮式祠堂建筑,見證了清乾隆年間潮汕建筑石雕、木雕技藝的水平,富有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享譽一方。
吳氏家廟(紅字祠木梁,陳智生攝于2015年)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達濠古城,是目前已知的國內最小的古城,2010年“達濠古城墻”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周長473米,有東(達善)西(西濠)二個城門,城門結構為并列拱圈石砌筑。清代,城中設有潮陽縣“水師左營守備府”“招寧司巡檢署”及“招收鹽場”等衙門。達濠古城歷經三個世紀風雨,和一代代濠江人相伴,古時它既是招收都(達濠古稱)的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中心,也是處海防設施,如今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達濠古城門(邱岸鑌攝于2016年)
達濠古城(謝維佳攝于2018年)
達埠村內有眾多始建于清代的古廟,如:濠濱天后古廟、廠前街關圣古廟(俗稱關爺宮)、真君古廟、達濠三山國王廟、三界廟、德恩寺(原“地母娘堂”)、西山古寺、圓覺寺、青松寺等。
達濠三山國王廟(陳智生攝于2012年)
村落鏈接:達埠村人杰地靈。徐琛烈士1904年出生于達埠村一個貧苦魚販家庭,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隨北伐東路軍征戰福建,1927年3月擔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1927年4月13日和妻子余哲貞(汕頭澄海人,時任福州地委婦女部長)一同被捕,同年6月2日,他與妻子同時被押往福州刑場。犧牲時徐琛年僅23歲,余哲貞年僅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