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港村村貌(陳基躍攝于2017年)
赤港村,位于達濠島中部,包括赤港、赤隆兩個社區,素有“達濠地心”之稱。相傳古時先人運粟的木帆船可直通赤港東寨門,通過的水道稱“粟港”,因潮汕話“粟”與“赤”諧音,故以“赤港”為名。2015年末,戶籍人口12124人,實際在村人口約10000人。近年來,赤港村赤隆社區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廣東省文明社區”“‘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廣東省宜居社區”等稱號。
傳統經濟以農業、漁業為主。現村民除少數從事農業生產、漁業外,多數以經商、建筑業、務工為主,經營農副產品、海鮮、餐飲、工藝品、日用百貨等。村內開辦有小型企業。傳統特色食品有達濠魚丸、魚飯、朥餅、紅桃粿、酥糖、米潤等。
紅桃粿的制作(李旭智攝于2012年)
赤港村建寨較早,現有七個寨門,保存較好,寨墻則尚存一部分。其中,安埕巷東門、西田路西門、永德路南門、騎龍巷北門四門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由花崗巖砌筑。東門石匾刻“東峰挺秀”,西門石匾刻“西河瀠帶”行書,南門石匾刻“南塘徵鑒”行楷書,北門石匾陽刻“北斗輝映”行楷書。后又在寨北增建三個寨門,東門題“紫氣東來”,西門題“友助淳風”,北門題“大道通達”。
赤港寨內200余座老厝排列規整,代表性建筑為南雄巷石鼓厝、隆記老厝等。建有祠堂9座,即陳氏4座、林氏、翁氏、謝氏各1座,許厝祠、楊厝祠各1座。石獅巷、南雄巷、西德巷、西寧巷、北瑞巷、北恒巷等十多條巷道縱橫交錯,若不是有當地人帶領,在里面極易迷路。寨內仍有不少居民居住,老巷中的孩童打鬧嬉笑,古廟前榕樹下的老人閑話家常。這座古老村寨正以這種樸實的方式散發著它最原始的魅力。
赤港寨門(陳智生攝于2012年)
村中有始建于清代的廟宇數座,如西田路雙忠古廟、北恒巷真君古廟(保生大帝廟)、西田路三山國王廟金蘭寺(金蘭觀)等。
位于赤隆村山仔后的萬人冢,亦稱萬人塚墓、萬人墓,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日軍入侵后,達濠鄉民受饑挨餓。1943年,更逢亢旱,饑荒嚴重,餓殍遍野。時從(德)善堂(十二社)辟冢于此,統埋路尸,一日一坑,逐日立墓(自農歷五月初四起至十一月十四止),排列有序,各墓碑文僅書月日及位數。該墓是抗戰時期達濠人民遭受重大苦難的重要歷史見證。
萬人冢航拍(攝于2020年,濠江區地方志辦公室供圖)
萬人冢一日一坑特寫(攝于2018年,濠江區地方志辦公室供圖)
位于永濠街的巡司埠,原系清代巡檢司的小校場,現為一處公共廣場。入口為四柱三門式牌坊,穿過牌坊,廣場后方為神農圣廟與雙忠古廟,神農圣廟旁仍保存著一方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濠江公局碑記》碑刻。雙忠古廟旁有珍珠娘娘廟,廣場左側為華僑捐建的耆康文化中心。
巡司埠(陳智生攝于2015年)
自明清時,該村已盛行楹聯習俗,底蘊深厚。每逢重大節日都會舉辦楹聯征集活動,素有“楹聯之鄉”的美稱。2018年,“楹聯習俗”(濠江)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燈謎習俗也久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