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湖村村貌(楊毓添攝于2020年)
東湖村,處達濠島東部,南、北、西三面環山,東部臨海。據村北面古巷口伯公廟內的“路記”殘碑記載,南宋嘉定七年(1214),已有莊、陳等先民在此定居并修鄉道。東湖村有林、李、嚴、洪、朱、莊、楊、許、翁等多姓雜居。2015年末,戶籍人口5781人,實際在村人口5318人。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科普示范社區”“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21-2022年度全國僑聯系統‘僑胞之家’典型選樹單位”“廣東美麗僑村”“廣東僑界人文社區示范點”“廣東省宜居社區”“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古村落”等稱號。
東湖村幾乎“家家有番客,戶戶有僑親”,素有“僑鄉”和“海員之鄉”之稱。早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已有不少村民出洋,在外國輪船上當水手。今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6000人;華人華僑約9000人,主要分布在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澳洲等國家。歸僑62人。2011年4月,旅港東湖鄉親注冊成立“香港東湖同鄉會”有限公司,至目前已發展會員3000名。作為聯絡各地鄉親的平臺,同鄉會創辦了專刊,及時和鄉親們分享家鄉建設發展的變化;每年8月舉行會慶,邀請各地鄉親歡聚,敦睦鄉情、共襄發展。同鄉會正逐步發展成為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愛國愛港愛鄉社團。東湖社區旅外鄉賢俊彥眾多,都有著熾熱的愛國愛鄉情懷,幫助家鄉發展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不遺余力。
東湖村因盛產菊花而聞名,炭烤紫菜、龍眼等產品也非常有特色。東湖村致力于實施“農業+”發展模式,2018年成功注冊“金色東湖鄉”集體商標,實現濠江區在集體商標領域“零”的突破,也為東湖村增添一張新的“集體名片”。東湖村有效帶動、引導農民規模集約化種植菊花、東京薯、龍眼、紫菜和飼養家禽,統一推廣、營銷特色產品,把特色農副產品貼上名牌帶出濠江走向全國,乃至走出國門提供了可能。
東湖菊花豐收(謝偉佳攝于2017年)
“路記”殘碑(2013年攝,楊育宏供圖)
東湖現存百余座潮汕傳統民居;部分民居的門額上塑著建房年份,且方式多樣,有阿拉伯數字、漢字、大小寫拼音、漢英雙語版,字體和裝飾圖案也多有不同,十分獨特;部分民居中西合璧,如東湖錦繡舊居、順琴仙故居、大灰埕、嚴氏私塾、鐵山舊家、洪膽弟的洪厝埕、大夫第、月德樓等。建有林氏祖祠上鄉中祠(詒燕堂)、林氏祖祠上鄉尾祠(光裕堂)、李氏家祠(追遠堂)、嚴氏祖祠(開宗堂)。鱗次櫛比的不只有拔地而起的高樓,還有一字排開的青煙裊裊的古厝。古今相融,和諧共生。
東湖民居大門(攝于2019年,東湖村供圖)
順琴仙故居壁畫(2010年攝,楊育宏供圖)
村東面,自北而南依次是北山、娘嶼、湖口、鳳鞍島等四個自然海灣,可供小型船只停泊避風。娘嶼是古時東湖對外的主要出港口。湖口灣畔,現建有“海悅度假村”。
村內不乏古跡。村內的東湖古巷道沿著山勢起伏呈現高低緩坡,古榕立于巷道盡頭高地,巷道的北側殘留有古寨門遺跡。明代時,鄉人在東湖嶺開辟山道通達濠,是往來出入的主要道路之一;現穿越山嶺的東湖嶺古道,成了人們休閑散步、鍛煉身體的山間綠道。
東湖嶺古道(林懷柔攝于2012年)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東湖教育園區正拔地而起,聚集著汕職院、省粵東技師學院、汕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華南師范大學濠江附屬實驗學校等多所名優學校,涵蓋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良好的教育氛圍,優質的生活旅游資源,大大地提升了東湖村的品位,這座千年的古村綻放著新時代的風韻。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濠江實驗學校(張烈華攝于2019年)
東湖鄉門牌(丁義武攝于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