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的戰場上,在啟動全市全員核酸之后,除了沖鋒在前的“白衣戰士”,還有一群在核酸實驗室里晝夜相繼埋頭與病毒“正面交鋒”的“偵察兵”,他們是核酸檢測實驗室核酸檢測人員。在實驗室這個無聲的戰場上,他們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10月31日,市疾控中心的這一輛移動核酸檢測車就來到了作為抗疫主戰場的潮南區,由于這個實驗室肩負著檢測密接、次密接和初篩異常核酸樣本的任務,因此這個實驗室,也成了“距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戰勝疫情的砝碼在“發現在早,發現在小”,因此,檢測結果成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決策依據,決定著后續精準防控決策的施行,并以此控制傳播范圍,減少群眾的感染風險。這對實驗檢測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精確性、時效性和安全性缺一不可。
汕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檢驗醫師黃靖宇告訴記者:“準確性是我們作為疫情判斷的最后防線,不能‘錯殺’ 更不能放過,也就是說不能出現假陰性或者假陽性的結果。否則可能導致比較嚴重的后果,給整體疫情防控工作增加困難。 我們在接到樣本后,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出最準確的結果,及時上報給我們的上級領導和疫情防控指揮部 。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同時,我們要嚴格實驗操作,規范防護措施,確保我們每個人都健康平安。”
一次完整的檢測過程要經過標本交接、試劑配制、核酸提取、樣本擴增、結果分析、出具報告等多個步驟。每一批核酸樣本都備受關注,檢驗人員也都不敢懈怠,24小時連軸轉。在實驗室這個相對密閉的環境下,全副武裝的檢驗人員一呼一吸都比平日費力許多,再加上連續多日的通宵達旦,讓本來就不輕松的工作更加耗神耗力。
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分子生物學檢驗實驗室組長彭燕燕說:“平時我們做這一行的也就習慣了來多少需要做多少,都是這么做下來的。結果不滿意的時候就會沮喪一點,壓力大一點 。”
移動核酸檢測車上的7人檢測小團隊來自市中心醫院、汕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不同醫療單位,大家都是臨危受命,火速奔赴前線支援。來自市中心醫院檢驗科的彭燕燕出發時甚至都沒來得及和兩個孩子打招呼, 由于她的先生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平時工作繁忙,在她駐點潮南這段時間,只能把兩個小孩托付給朋友和同事幫忙照顧。
彭燕燕說:“孩子們知道我回不去,也知道事情比較重要,他們也沒有哭鬧。我對孩子還是會有一點愧疚,但是我覺得孩子成長也是需要經歷一些東西,他們會慢慢長大,他們經歷了他們也會懂的 。”
凌晨兩點的街道上萬籟俱寂,只剩下雨點打在檢測車上的敲擊聲,四周的路燈也散發著陣陣寒意,對于凌晨的風景,他們早已司空見慣。從深夜到凌晨,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透過車窗不難看到,白色的身影未曾停過。當完成一批樣本的檢測,天也快亮了。然而,又有新的一批樣本送了過來。一個個新冠病毒偵察兵,就這樣日夜兼程奮戰在毫厘之間。
市疾控中心衛檢科主管技師林文池說:“目前我們還是處于疫情的攻堅時期,目前每天送過來的樣本還是不少的,為了能夠迅速查出確診陽性個案,我們這邊安排了人員24小時輪班,接下來我們還是不畏艱辛、共克時艱、努力攻克疫情,讓人民群眾能夠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