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云:“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兒時的我最盼望的就是春節,過了臘八,長輩們就開始張羅起過年的事,磨豆腐、炒花生、做饅頭,是農村家家戶戶過年必做的事。我們老家的饅頭是有餡兒的,做饅頭可是個技術活,從發酵、包餡兒到出籠,每個細節都馬虎不得。每當有熱乎乎的饅頭出籠,長輩們總要先將眼饞的孩子們“驅散”,然后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將饅頭小心翼翼擺放整齊,再認真端詳一番,因為在老一輩人眼中,饅頭的飽滿程度象征著整個家庭新年的運程。正因如此,春節對兒時的我來說十分神圣,充滿了儀式感。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一代代中國人而言,春節始終有著特殊的分量和意義,其中有著中國人情感的歸屬、精神的依托,也有對過往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憧憬。雖然現在年貨在家便可“一站式”購齊,但人們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并沒有隨之降低,都希望過年能更加有趣、充實。
今年為了烘托節日的喜慶氣氛,我特地給孩子們準備了紅色唐裝。但兒子從小就“抗拒”紅色,認為這是女生的專屬顏色。他說:“為什么非要我穿紅色衣服?我就是不喜歡紅色。”當我耐心地給他講完“年獸”的故事,他仿佛一下子懂了很多,頗為少年老成地說:“媽媽,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過年的儀式感!”兒子的一句話,不禁讓我思緒萬千。是的,春節的儀式感不應該因時代變遷而變淡,它更像一壇老酒,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春節的儀式感體現在文化習俗的傳承中。窗花、春聯、大紅燈籠、中國結等,都是中國年的重要物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更高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已經很少手工制作這些東西,而更傾向于購買成品,這會不會讓春節的儀式感變淡呢?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會為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穿上漂亮的新衣裳而興奮不已,現如今,我們已全面脫貧,比起過節吃什么、穿什么,更追求精神的滿足,更想念的是熱熱鬧鬧的年味兒。
春節的儀式感深藏在闔家團圓的幸福中。家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走親訪友、親朋相聚是春節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中國人對春節的集體記憶。今年的春節,電影院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很多年輕人帶著父母走進影院感受過年的氣氛,影片《你好,李煥英》更成了一匹“黑馬”,這其實凸顯了中國人對親情的重視。想當年,一首《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親情的可貴。春節回家,放下手機,與親人談人生過往、聊身邊瑣事,這種平淡的幸福,就是春節的儀式感。
春節的儀式感彰顯在無私奉獻的堅守中。2021年的春節,許多人選擇了堅守工作崗位,他們中有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有科研人員、社區工作者,還有環衛工人、工程建設者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用節日的堅守換來千家萬戶的安寧。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可愛的戍邊戰士在祖國的邊陲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團圓,不禁熱淚盈眶。山河無恙、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默默堅守,這份堅守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尊重!
春節的儀式感是與時俱進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很多時候,它并不體現在濃墨重彩、華麗驚艷的形式上,而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體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張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