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濠江區舉辦推進“百千萬工程”暨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市委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百千萬工程”、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的部署要求,對有關工作進行再部署、再推動、再落實。區委書記、區“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總指揮李飛在會上講話,強調要把“百千萬工程”作為全區工作的總抓手,圍繞重點任務聚焦用力,努力爭創示范區,在全市“百千萬工程”實施中走在前列,全力推動濠江高質量發展。區委副書記、區長黃鵬偉主持會議。
濠江區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作為總抓手,建立指揮體系,完善工作機制,構建政策體系,對標對表省市部署、結合濠江實際,制定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1+6”工作方案。同時,梳理出了2023年著重抓的“1+6+5+N”項工作,作為推進“百千萬工程”的“主路徑”和“施工圖”。區委副書記、區“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黃樹平在會上對“1+6”工作方案和“1+6+5+N”項工作進行正式發布。
李飛在講話中強調,“百千萬工程”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濠江突圍發展必須抓住的重大機遇,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是推動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建引領,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百千萬工程”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按照省、市對濠江“進位”“示范”的要求,努力爭創示范區。要抓好“四個聚力”,即聚力壯大縣域經濟、聚力城區擴能提質、聚力和美鄉村建設、聚力改革創新賦能,探索落實“百千萬工程”的濠江實踐,推動縣域、鎮域、村居發展不斷實現新的突破、釋放新的動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烈磁場、熱烈氛圍、升騰景象,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李飛強調,要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在濠江打響營商環境整體戰攻堅戰,用好與深圳南山區對口幫扶機制,爭創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示范點。聚焦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用氣、用工和融資貸款、運輸物流、建筑施工等環節精準施策,努力讓企業綜合成本下降。今年內將兌現2600萬元惠企資金,實施好促進重點產業發展8條優惠政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6條扶持措施等惠企政策。他表示,將堅決整治營商環境方面頑瘴痼疾,重點整治職能部門在服務市場主體中存在的“推、繞、拖”等問題。
李飛指出,要壓實工作責任,找準工作方法,形成指揮有力、上下貫通、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完善組織領導體系,推動責任落實,區領導同志要抓好分管線條、分管領域工作的研究落實,各街道書記要對街道工作負總責,當好“一線施工隊長”,認真謀劃整個街道發展思路,多到項目現場、多到施工現場、多深入社區一線,與社區干在一起,把下放給各街道的行政執法權限真正用起來,讓執法隊伍強起來、硬起來;優化街道便民服務,讓群眾在社區、在街道就近享受到各類服務。社區書記要發揮“領頭雁”作用,摸清家底,明確發展思路,謀劃一批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改善提升鄉村面貌、服務村民生產生活的項目,帶動村民群眾共同投入鄉村振興。區直各部門尤其是審批部門要轉變觀念,推動審批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為街道、社區提供分類指導,解決堵點難點問題,服務保障基層工作開展。
李飛強調,要抓好對口協作機遇。與南山區對口協作,把深圳相關產業、科技、人才等資源要素導入濠江。發揮僑胞、鄉賢、企業家推動濠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把更多項目引入、建在濠江,把更多資源引回濠江。要發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用好群眾評議。強化要素資源保障,抓住人、地、財等制約發展的核心要素,改革創新,創造條件,為“百千萬工程”的推進提供有力保障支撐。加強宣傳推廣,動員更多力量支持濠江“百千萬工程”。嚴格督查考核,以實干實績檢驗干部能力和作風。
會上,廣澳街道、區發展改革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農業農村水務局負責同志做了表態發言,公布濠江區2022年度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并為1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舉行授牌儀式;由政府牽線、企業抱團成立的“五大聯盟”也在會上成立,分別是濠江區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產業、預制菜產業、建筑業產業、工藝包裝產業聯盟,聯盟的成立旨在促進產業鏈互通互聯、共建共享。大會同步舉行“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啟動儀式,共有80個項目啟動,包括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在內的29個產業項目,濠江區產城融合建設項目在內的12個基礎設施項目,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5M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內的9個能源項目,濠江區農田綜合整治項目在內的12個鄉村振興項目,濠城學校擴建教學樓和運動場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在內的18個民生保障項目。
▌一是聚力壯大縣域經濟
推動主導產業延鏈成群。按照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的部署,加快推進海上風電“一港一園兩基地三中心”,發揮“四個一體化”項目牽引作用,推動與高校共建海上風電創新平臺,為海上風電產業增添新動能,打造超100億元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高標準建設濱海臨港產業片區、海上風電產業園等重點園區,把握汕頭南站即將通車有利契機,推動深圳—汕頭產業合作園區落地建設,積極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
推動招商引資量質齊升。堅持招商引資和增資擴產并重,推動產業鏈招商,主動爭取與南山區開展聯合招商,引進海上風電、新型儲能、氫能等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發揮產業聯盟內聯外引、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支持企業技改升級。
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因地制宜培育優質農特產品,推動達濠魚丸等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和東湖菊花、崗背益母草等“濠字號”農業品牌鏈式發展。推動養殖向精深型發展,拓展海上養殖空間,發展海洋經濟。完善“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布局,依托食品加工、產品包裝和冷鏈物流設施基礎,發展壯大預制菜產業集群。
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用好與深圳南山區對口幫扶機制,錨定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爭創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示范點。聚焦企業用地、用電、用水、用氣、用工和融資貸款、運輸物流、建筑施工等環節精準施策,努力讓企業綜合成本下降。今年內將兌現2600萬元惠企資金,實施好促進重點產業發展8條優惠政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6條扶持措施等惠企政策。
▌二是聚力城區擴能提質
加速城區更新提升。完善南濱、東湖、汕頭南高鐵新城和主城宜居帶四大重點片區建設、功能配套和業態植入,全面提升城區品位。
優化交通網絡建設。協同推進汕汕高鐵、汕頭南站建設,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加快構建“兩鐵兩高五通道”對外交通網絡。完善廣澳港、汕頭南站集疏運通道,加快虎頭山隧道南延、汕南大道建設,實現汕頭南站快速通達汕頭北區。加快推進濠江北路、南濱南路等項目建設,構建“一環四橫六縱多網絡”區內路網,實現城鄉更加高效聯通。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對接廣東汕頭幼兒示范高等專科學校,推動合作辦學,建設一批優質公辦幼兒園。對接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推動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帶動提升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區—街道—社區”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培育文明實踐品牌。建強用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依托街道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平臺,實現矛盾糾紛依法及時就地化解。
提升城區品質活力。推動中海環宇天地、印象桃里、卓悅風情街等商業綜合體和品牌酒店建設運營,提升消費層次和商業氛圍。打造“山光海色”、“最美日出”、“海濱濕地”、“古城美食”等文旅品牌,培育騎行、登山、徒步、馬拉松等戶外體育運動項目,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粵東戶外體育運動集散地。
▌三是聚力和美鄉村建設
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全域實施“五美”專項行動,鞏固“三線”整治成效,因地制宜再造一批“四小園”。集中精力推進智慧低碳僑風人文示范帶、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帶、山海一色城鄉融通示范帶等3條示范帶建設。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積極穩妥推進閑置集體劃留用地盤活利用,以風電產業園、濱海臨港產業片區周邊的溪頭、上頭社區為先行試點,探索集體留用地融入園區發展模式,實現園區社區相融共贏,產業與鄉村同步發展。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求的休閑旅游、餐飲住宿、文化體驗、綠色康養等富民興村產業,實現農文旅體融合發展。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行動,提高集體“三資”運營效益,今年實現全部涉農社區集體收入超15萬元。
扎實推進鄉村治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全面推行“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深化“平安·幸福”社區創建。抓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居民公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實教育、醫療、住房、低保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繪好用好“民情地圖”。
▌四是聚力改革創新賦能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推行“標準地”“帶項目”“帶方案”供地模式,落實“拿地即開工”、信任籌建等機制。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推行“局長在身邊”辦事品牌、“代辦制”涉企服務、“秒報秒批”等政務服務方式,打造政務服務“‘濠’易辦”品牌,推動行政審批集成改革。
深化縣鎮擴權賦能改革。積極向省爭取和承接發展所需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推動擴權強縣。抓好鎮街體制改革,處理好條和塊的關系,優化下放街道事權清單,建立與事權下放相銜接的編制、資金等保障機制,破解街道看得見管不著、區直部門管得著看不見的老問題,和街道管不過來管不起來的新問題,真正推動賦權強鎮和強鎮賦權。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抓好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的改革,放活土地使用權、經營權,激活土地資源要素。抓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活權推動流轉,賦予與法律法規和市場經濟相對應的權能交易分配使用處置,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抓好農村金融改革,推動金融支農、金融下鄉、金融普惠,支持“三農”發展中的各類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產品模式,降低“三農”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