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直屬各單位,市駐濠江有關單位:
現將《濠江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反映。
汕頭市濠江區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日
濠江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更高水平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粵府〔2021〕80號)、《廣東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粵體〔2021〕16號)和《汕頭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汕府〔2022〕32號)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以推動濠江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為契機,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民惠民、持續發展、科學創新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滿足人民群眾健身和健康需求,為建設體育強區開好局、起好步。
(二)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2021—2022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促進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全民健身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等功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較為完善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8%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2.6名社會體育指導員。
第二階段(2023—2025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范有序、市場充滿活力、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的體育發展新格局。提升優化區級體育館,全民健身廣場,引導有條件的街道增加建設社會足球場、街道健身園、社區體育公園,建成條件便捷的15分鐘健身圈,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92%,具備開放條件公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比例達到65%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0.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5平方米以上,每千人擁有2.8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國民體質測定標準達到合格水平以上的城鄉居民比例達到94%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全民健身場館設施供給水平
科學規劃、優化場地設施資源配置,梳理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空間資源和可復合利用的設施資源,制定并向社會公布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目錄或指引。開展體育用地項目建設研究,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品質,規劃區級體育場、配套400米塑膠跑道、11人標準燈光足球場、室內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籃球館、游泳池(館)、全民健身廣場、全民健身中心等。依據濠江氣候、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沿山建設綠道,沿水、沿海建設萬里碧道、城市建設健身步道、社區體育公園、文體廣場等,開拓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新空間。
重點增加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推動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新建居住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已建成居住區無公共體育設施的或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公共體育設施。通過改造城市邊角地、插花地、街頭綠地及其它未利用地,建成以體育鍛煉為主要功能和兼有社區公園文化休閑功能的公益性公共空間,打通群眾體育鍛煉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為廣大群眾最具幸福感、獲得感的體育運動場域。
創新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管理機制。完善濠江體育館運營管理機制,推動公共體育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完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體育設施對外開放政策,探索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推動市級南濱體育產業基地與區級聯動合作,促進資源共建共享,使之在全民健身、運動訓練、學校體育、舉辦大型文化展演等方面發揮作用。
(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分層分類引導運動項目發展,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地域、行業等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大力發展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棋類、跆拳道、游泳、健身走(跑)、騎行、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柔力球、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項目。
提升區域品牌活動影響力,圍繞濠江區域優勢,結合全民健身日、文化節、旅游節等節日慶典,挖掘群眾喜好需求,打造千人綠色騎行、萬人徒步節、沙灘體育節、沙灘足球賽等一批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引領更多的群眾參與健身。鼓勵和引導全區各街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形成“一街一品”的群眾體育新格局。積極組織企事業單位、行業、社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
借助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的良好契機,契合山海資源,在“體育+”方面下功夫,重點推進水上運動+旅游、山地運動+旅游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戶外資源,開展龍舟賽、皮劃艇、山地馬拉松、山地自行車等戶外運動,帶動戶外運動的發展。積極引進和承辦國家、省、市級大型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完善和配套現代體育場館、賽道、跑道體系,以發展體育賽事經濟為目標,引進水上沖浪漿板、山地馬拉松、城市定向賽、自行車邀請賽、足球邀請賽等體育賽事活動,培育具有影響力和高品質的品牌賽事,示范帶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
(三)鞏固提升體育社會組織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和發展。加強對基層體育組織的指導服務,引導基層體育組織依法依規進行注冊登記。發揮各類體育協會的帶動引領作用,通過“一會一品”帶動各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形成遍布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網絡組織。加強各體育協會專業化服務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健身場所、體育活動中心等體育社會服務機構,完善街道基層體育組織服務功能,重點培育發展社區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和全民健身站(點),更好發揮基層體育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作用。加大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力度,支持全民健身組織以菜單模式為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等提供各類全民健身服務。
(四)推進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現代化
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協同發展,建立體育與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體育促進健康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水平,建立專業指導與志愿服務聯動,線上、線下結合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探索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持續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規模,鼓勵各類專業人員申報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培訓力度。弘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精神,優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管理指導工作,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納入志愿服務系統,積極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尤其是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學校體育教師等群體,逐步形成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服務全面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貫徹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擴大體質測定覆蓋人群,定期公布監測結果,形成常態化模式,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依據。
(五)加快體教融合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新趨勢
加強體教融合頂層設計,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開展各類學校體育活動,開齊開足體育課,促進學生提高健身意識,培養健身習慣。強化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切實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嚴格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體育鍛煉各1小時制度,促進青少年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穩步提高。創新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發現機制,實施多元化選材,通過有效制度與激勵機制暢通輸送渠道,激發培養熱情,拓寬運動員的成材途徑。整合賽事資源,建立健全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充分融合中學生運動會和青少年錦標賽,逐步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建設學校、家庭、社區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健全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和監管體制機制,完善行業標準和進入退出機制,鼓勵推動傳統體育進校園。實施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開展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體質健康問題的科學預防和健康干預工作。
(六)加強區域體育文化建設
弘揚壯大潮汕傳統體育文化。大力扶持、傳承、推廣和發揚武術、龍舟、英歌舞等具有潮汕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深入挖據全區民俗、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積極發展具有傳統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傳統文化展覽、展示、展演活動。加強對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和整理,做好相關文獻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
加強運動項目文化建設。梳理我區運動項目的發展歷程和歷史榮譽,挖掘運動項目的文化特點和精神內涵,依托體育賽事活動,開展運動項目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樹立運動成績與精神文明雙優的運動員、教練員、運動隊典型,發揮引領作用,帶動體育文化傳播,促進運動項目發展。借助互聯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扎實推進體育健身文化和建設體育強區的宣傳,逐步提升民眾的健身意識和觀念,營造體育文化氛圍。積極組織運動員開展公益志愿服務活動,形成良好的社會示范效應。講好濠江體育故事、傳播濠江體育聲音、樹好濠江體育形象,讓體育文化成為濠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七)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樹立“體育+”和“+體育”發展理念,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結合濠江的體育產業基礎,充分利用區內旅游、文化等資源,優先發展運動休閑產業,依托我區山地、水體、森林等自然資源優勢,打造一批可長期運營的“體育+旅游”產品。鼓勵支持中海龍虎灘、北山灣開發游艇、摩托艇、海上滑翔傘等海上運動項目,打造石山地越野,鳳崗帆船游艇等主題活動項目體驗產品,推動體育與旅游、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戶外運動休閑基地建設,大力開展運動休閑體驗和品牌賽事活動。建立合理布局、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服務業態,拉長體育產業鏈條,促生新業態、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資金投入保障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加大區級財政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全民健身工作,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個人以投資、贊助、捐贈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拓寬全民健身事業投入渠道。
(二)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能力提升、結構優化作為推進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優化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將全民健身人才納入全區人才培養范圍。借助北山灣高校資源集聚和汕頭體校落地濠江南濱片區的優勢,依托高校資源,強化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鼓勵區域高校發展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的高水平體育專業,培育高水平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完善管理制度和人才評價機制,實施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定工作,建立全民健身人才智庫。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與其他行業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將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民生實事推進和考核。各有關部門要將全民健身工作與現有政策、目標、任務相對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規劃、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政策協調聯動,建立部門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政策協調聯動機制,形成推進全民健身工作的強大合力。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和組織制定本地區具體實施方案,明確部門職責,分解目標任務,明確工作責任。
(二)加強宣傳推廣
加大宣傳力度,構建全民健身宣傳大格局,充分利用各級主流媒體宣傳資源,合力推動體育健身文化傳播,加強全民健身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借助主流媒體、自媒體、網站、微信平臺等,大力推廣普及體育健身文化知識,宣傳推廣基層健身榜樣,引導樹立體育健身文化新理念,使全民健身促全民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強監督指導
加強監督指導,開展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完成情況的中期檢查和評估,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積極開展績效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綜合性評估機制,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的實施進度和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